都市时报数字报 > 2025-10-17 >A04
厚植沃土引人才,多维赋能青年创业创新
东川绘就乡村振兴新答卷
     发布时间:2025-10-17
字体大小
  评委提问环节


  决赛路演现场 本版图片 除署名外 ■ 都市时报全媒体记者 孟祝斌


  一个个创业创新项目将在东川落地生根 供图


  ■ 都市时报全媒体记者 肖进 张颖

  牯牛山下,金沙江畔,一场青年人才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正在东川这片热土上生动上演。

  “我们要让东川面条文化走出大山!”在东川区首届“才聚东川·创享未来”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大赛决赛现场,深沟社区面条文化馆项目负责人邓先坤的发言掷地有声。他的项目一举斩获创新组一等奖,并成为现场签约的7个落地项目之一。

  这场历时近半年的大赛,吸引了169个项目500余名青年创客参赛,最终有25个优质项目脱颖而出晋级决赛。这些项目,正成为东川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新生力量。

  渴望人才 红土地上的时代需求

  东川,这片因铜矿闻名的红土地,正经历着从资源依赖到人才引领的深度转型。“东川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望人才、需要创新。”东川区委副书记游涯坤的话语中透露出紧迫感。

  这场创新创业大赛,本质上是一场精心策划的“人才引进工程”。

  共青团东川区委书记许思局道出了初衷:“我们在跟很多青年交流中发现一个问题,东川缺乏一个创业沟通交流的桥梁和平台。”基于这一痛点,169个创业项目、500余名青年才俊汇聚东川,在比赛中碰撞思想、交流创意。

  从“云稻米认养”到“进口花卉产销一体”,从“面条文化馆”到“红色研学旅行”,参赛项目覆盖了东川现代农业、乡村文旅、生态养殖等多个领域。这些项目既有科技含量,又接地气,展现了当代青年扎根乡土的创新智慧。

  精心培育 创业种子的孵化体系

  “创新创业大赛的工作重心在培育,核心在服务,目的在转化和应用。”游涯坤点明了大赛的真正价值。

  东川区构建了全方位的创业扶持体系。“东川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孵化中心”为青年人才提供工作生活便利、技能提升等综合服务;“乡村振兴人才超市”组建了专家人才数据库,可向创业者链接前沿技术、市场信息与产业资源。

  东川区委组织部部长付敏点评指出,本次大赛创新性地建立了双创导师与参赛选手一对一帮带制度。“通过导师精细化辅导,项目从入围到决赛阶段完成度逐步提高,有效弥补了返乡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不足。”

  她肯定道:“青商会与乡镇人才服务站的联动机制增强了资源匹配精准性,乡镇参与点题环节进一步优化了项目落地可行性。”

  政策护航 让人才安心扎根

  东川区为创业人才提供了一揽子政策支持。“我们秉持更加开放的姿态主动拥抱创新创业,为青年创客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更加高效的扶持,更加舒心的生活。”游涯坤副书记承诺。

  获奖项目将纳入东川区乡村振兴项目库,并给予政策资金支持。入选人才纳入区人才库,后续通过资源整合与平台搭建助力其实现创业就业目标。

  付敏表示:“东川区也将以此次大赛为契机,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完善扶持政策,构建全方位的服务体系,努力让各类创业人才在东川创新有条件、创业有舞台、创富有机会。”

  这些承诺并非空头支票。大赛现场,多个部门负责人组成服务团队,为创业者提供现场咨询和对接服务,展现了东川区推动项目落地的决心。

  面条革命 从农产品到文化体验

  深沟社区面条文化馆项目,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典型代表。

  “深沟社区现有6家面条加工厂,年产销1500吨面条,产值2200万元,但却鲜为人知,行人络绎不绝却往往擦肩而过。”项目负责人邓先坤决心改变这一现状。

  他们的解决方案是打造一个集文化展示、产品销售、美食品尝、DIY互动和零售代加工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文化展览免费引流,通过展示面条历史、工艺和地域特色,建立专业背书,吸引游客进馆,为其他产品和服务导流。

  “虽然我们的项目取得了一等奖,但不足之处还有很多,还要虚心学习。”邓先坤获奖后表示,“非常希望项目能够得到各政府部门及企业的大力支持和指导,让项目更加完善。”

  花卉科技 产学研融合的新样本

  进口花卉产销一体科研技术项目,则展示了高科技农业在东川的落地可能。

  该项目以种子源头引进、种苗组培研发、标准化智能种植方法、产品采收定级、货物运输与销售为一体,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新质生产力项目。

  项目创造了多方共赢的局面:农户通过土地流转租金、务工薪金、入股分红、自主经营收入,达到就业机会增加、技能提升等多重效益;村集体通过项目分红、租赁收入、服务性收入,实现集体经济壮大;地方政府通过税收增加、土地增值收益,促进产业生态优化。

  这种“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农户参与”的模式,为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

  梦想回声 创业者的心声与承诺

  “作为一名青年大学生创业者,感谢东川为我们搭建了这个展示创意的平台。”一名参赛选手动情地说,“我与团队成员一同商讨方案,不断打磨细节反复推敲,就是为了更好地设计东川文化IP。”

  这名选手为了项目落地,多次走进东川三江口布依村实地调研,发掘更多人文素材。“大家带来的项目,每一份方案都凝聚着对东川的热爱,对商业的思考,以及对功成名就的期待。”

  邓先坤则发出了诚挚的邀请:“热忱欢迎大家到深沟旅游,到面庄做客,到山庄品尝面条。”这种发自内心的自豪感和分享欲,正是乡村振兴中最动人的力量。

  辐射效应 超越比赛的社会价值

  云南省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副理事长翁健晖评价道,本次创新创业大赛的多个项目都比较契合东川乡村振兴的主题,“不仅落地性强,也能高效推进”。

  作为大赛评委,翁健晖表示:“我自己也在做一些与农业相关的产业,这次大赛让我看到很多优质项目,下一步如果能够有机会,可以和这些优秀项目的负责人进一步沟通,达成合作协议。”

  这正是大赛追求的乘数效应——通过搭建平台,促进资源对接和合作机会,让好项目找到好资源,让好资源发现好项目。

  许思局总结道:“这次大赛的成功举办,要特别感谢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也要感谢媒体的深度关注,还要感谢企业的赞助支持。通过大赛,让我们看到了很多青年才俊的真才实学以及斗志昂扬的创新精神。”

  永续动能 书写高质量发展全新叙事

  在东川,“双创”大赛绝非一场孤立的赛事,而是区委、区政府精心编织的系统性人才与产业振兴网络中最闪亮的节点。它如同一个强大的磁场,吸附着散落的创意与人才,而东川更为宏大的乡村振兴布局,为这些创意与人才提供了扎根生长、枝繁叶茂的沃土。

  本次大赛复赛及决赛通过都市时报视频号、掌上春城客户端、东川发布视频号等媒体平台直播,全网共吸引108万人次线上观赛,极大提升了首届赛事的知名度,也让好的参赛项目被更多人知晓,获得更多落地机会。

  正如游涯坤所说,东川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望人才、需要创新。“我们热切期盼更多有识之士、青年才俊能够关注东川、选择东川、扎根东川,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施展才华、成就梦想,与我们携手并肩,共同谱写东川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创新创业大赛点燃了人才的星星之火,而东川区委、区政府通过系统性的制度设计、精准的产业布局和坚实的资源投入,使之成为可以燎原的永续动能。从“才聚东川”的深切呼唤,到“创享未来”的丰硕成果,这片红土地上正在书写的是一个关于系统重塑、内生动力与高质量发展的全新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