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时报数字报 > 2025-09-25 >A14
科技赋能农业全链条
东川举办农业新质生产力交流荟
     发布时间:2025-09-25
字体大小
  当地农户向专家介绍东川农特产品 ■ 都市时报全媒体记者 孟祝斌


  ■ 都市时报全媒体记者 肖进

  9月24日,“科技赋能农业全链条 共话东川‘2+4+8’产业新发展”交流荟在东川区成功举办。活动由东川区委、区政府主办,区委人才办、区科协承办,汇聚了来自上海、河南等地的专家学者、农业科技人才及金融界代表。

  沙龙围绕新质生产力如何推动东川农业全链条升级展开深入探讨,通过主题发言、圆桌对话等形式,为东川农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多方力量汇聚,搭建农业创新平台

  东川区委常委、区委组织部部长付敏在致辞中系统阐述了东川区农业产业发展战略。她指出,东川区紧紧围绕“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益、农村增活力”目标,出台《云南东川梯度种业专项规划》,绘制种业产业发展“一张图”,力争到2035年将东川建成全国一流种业强区。

  中国工商银行昆明分行高级经理李雪雁在发言中表示,工行昆明分行持续聚焦地方特色农业资源禀赋,创新推出“种植e贷”“养殖e贷” 等专属信贷产品,精准匹配花卉、绿色蔬菜等特色产业链各环节融资需求。同时,设立“人才贷”融e借等专属产品,为掌握先进技术、拥有创新项目的人才提供优惠利率支持。未来,分行将继续深化“政银企”联动,拓展“金融+”服务,真正让金融“活水”精准浇灌产业沃土、滋养人才之花。

  活动现场发布了“东川区人才金融服务专员”计划,并举行了聘书颁发仪式。中国工商银行东川支行3名负责人接受聘书。

  专家建言献策,提供产业发展思路

  在主旨发言环节,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学院副院长张庆杰在《科技培训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主题分享中,阐述了科技培训的重要性。他指出,科技培训是科技成果落地的“转化器”,是提升人力资本的“加油站”,更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孵化器”。建议科技培训要精准聚焦“绿色高效”“智慧智能”“品质品牌”“产业融合”四大方向。

  昆明市农科院副院长朱维贤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东川马铃薯产业优化发展》为题,结合东川实际,深入剖析了新质生产力在马铃薯产业中的应用。作为马铃薯领域的专家,他的分享为东川马铃薯产业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东川电商协会会长虎甜分享了《电商主体助力兴农路》的实践经验,展示了电商在东川农业发展中的巨大潜力。四川佰村相见乡村商业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席鹏则分享了乡村振兴农文旅融合方面的先进经验,为乡村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乡村对话,探讨科技与产业融合

  本次活动特别设置了“乡村 talk”环节,邀请河南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书记张晓伟、东川区种业协会会长王正勇、东川区农业农村局产业发展科科长张燕林,以及乡村干部、带货能手张林等同台交流。

  各位嘉宾围绕“当乡村遇到‘秀才’,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这一主题,分享了在工作中运用新质生产力的实践经验,并就如何投入东川区“2+4+8”农业产业规划进行了深入探讨。

  通过这场对话,与会者感受到了科技与产业融合的无限可能,也感受到了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嘉宾们一致认为,新质生产力将成为土地“提质增效”的催化剂,推动东川农业产业优化升级。

  金融为人才服务,注入发展新动能

  本次活动的一大亮点是人才与金融的深度融合。通过“东川区人才金融服务专员”计划的发布实施,东川区为农业科技人才提供了更加有力的金融支持,构建了“政银科农”多方协同的创新体系。

  东川区委副书记游涯坤在总结讲话中指出,本次活动充分展示了科技赋能农业全链条的巨大潜力,为东川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他要求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吸收转化活动成果,当好各资源、平台的“纽带”,推动东川农业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本次交流荟通过政策引领、金融支持、科技赋能、实践探索4个维度,全面展现了东川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创新路径。这种多方协同的创新模式,将推动东川农业朝着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方向迈进,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