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时报数字报 > 2025-09-25 >A13
云南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专场举行
去年昆明环境空气质量排全国第一
     发布时间:2025-09-25
字体大小


  ■ 都市时报全媒体记者 李瑞莹

  9月24日上午,云南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专场举行。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环境厅、省水利厅、省林草局等部门的相关负责人介绍了“十四五”以来云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的丰硕成果。

  省生态环境厅

  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空气质量稳居全国前五

  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赵子杰介绍,“十四五”期间,云南省出台了《云南省创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促进条例》等20多部地方性法规,累计完成180余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任务。逐一修订9个重点高原湖泊保护条例,制定入湖河道保护条例。通过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和10个标志性战役,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

  “十四五”以来,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连续4年超过98%,稳居全国前五位,其中2022年、2024年居全国第一。细颗粒物浓度从2015年的22微克/立方米,下降至2024年的20.5微克/立方米,居全国前七。2024年,昆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9.73%,在全国省会城市和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一。

  2024年,纳入国家考核的地表水断面Ⅰ—Ⅲ类优良水体比例为93.6%、劣Ⅴ类水体比例为1%,分别优于国家下达任务2.5、1个百分点,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化学需氧量、氨氮等4项重点工程减排量指标,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据统计,公众对云南省生态环境满意度连续8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2024年的满意度达93.87%,高于全国平均满意度2.63个百分点;2025年达到94.12%,为2017年开展调查以来的最高值。同时,今年1—8月,全省生态环境投诉举报件较2020年同期下降36.13%。

  构建“三屏两带六廊多点”的生态安全格局,完成11.35万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亚洲象、香格里拉、高黎贡山、哀牢山国家公园候选区和西双版纳、昆明国家植物园候选园纳入国家总体布局。建成国际重要湿地5个、国家重要湿地3个,数量分别居全国第三和第四。

  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云南率先出台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方性法规、发布省级生物多样性白皮书,建成全国唯一、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85%以上的重点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十四五”以来,绿色能源装机规模达1.5亿千瓦,居全国第一。绿电装机及发电量占比超过90%、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46%,均居全国前列。绿色铝、硅光伏产业产值均突破千亿元,新能源电池产业从无到有、迅速壮大,累计建成10个绿色低碳产业园区。茶叶、鲜切花、中药材、核桃、咖啡、烤烟、天然橡胶等种植面积和产量稳居全国第一,有机产品认证证书数居全国第一,低碳产品认证证书数居全国第二。

  省发展改革委

  全省绿色能源装机规模居全国第一位

  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级巡视员宋予介绍,“十四五”以来,云南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持续推动能源、产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重点领域绿色转型,绿色已成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最鲜明的底色。

  云南持续巩固和扩大绿电优势,大力推进“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和“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建设全国重要清洁能源基地。“十四五”以来,新增绿色能源装机超6000万千瓦,绿色能源装机规模达1.5亿千瓦,居全国第一位。绿色能源产业产值从2020年的不足3000亿元,增长到4000亿元以上,成为云南产业“顶梁柱”。电力碳排放因子全国最低,绿电装机及发电量占比超过90%,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46%,均居全国前列。“西电东送”累计送电量超过2万亿千瓦时,居全国第一位,相当于为东部地区节约标准煤6.65亿吨、减排二氧化碳17.3亿吨,为国家能源安全和碳达峰碳中和作出积极贡献。

  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云茶”“云花”“云果”“云药”享誉国内外。2024年,全省咖啡产量占全国的95%,鲜切花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位、出口规模居全国第一位。有机产品认证证书数量居全国第一,创建5个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绿电+先进制造业”新优势持续放大,云南“绿色铝谷”正在崛起,打造产业绿色低碳转型载体,启动建设15个省级零碳园区,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36家、绿色工业园区10个,培育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7家。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2024年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规模达1.4万亿元,积极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旅游业成为万亿级产业,“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叫响全国,“旅居云南”成为大IP、大市场、大生态。

  新能源交通方面,截至2024年底,全省公交车新能源车占比52%、出租汽车新能源车占比84.48%。积极建设美丽交通,建成绿美公路5.2万公里、绿美机场16个、绿美铁路客运站46个。2个项目入选绿色低碳交通强国建设专项试点。

  省水利厅

  全省水土保持率

  较2021年增长1.2个百分点

  云南省水利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霍玉河介绍,近年来,省水利厅(省河长办)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突出位置,坚持“河长制必须一以贯之”,实施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一体推进“三治一改善”,强化河湖岸线空间管控。经过持续发力,全省六大水系水环境质量稳中有升,重点高原湖泊水质保持稳定向好,出境跨界断面水质常年稳定保持优良,成功实现“一江清水出云南”。

  强化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严格遵循治污水、治农业面源污染、治垃圾、改善湖泊水生态“三治一改善”治湖思路,实行按月调度、压茬推进机制,全力推进重点高原湖泊“三治一改善”224个项目建设,总投资398.8亿元,从源头破解湖泊生态治理难题,推动湖泊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严格流域“两线”“三区”空间管控。完成重点高原湖泊湖滨生态红线和湖泊生态黄线“两线”划定,从严制定生态保护核心区、生态保护缓冲区、绿色发展区“三区”管控30条措施,明确空间管控边界与刚性要求。深入排查梳理生态保护核心区内保留事项、退出事项、需逐步退出的历史遗留事项,以及生态保护缓冲区内逐步退出事项,形成4个事项清单共1685项,实行分类处置、从严管控、动态监管,坚决守住流域生态安全底线。

  法规保障不断加强。全面完成9个重点高原湖泊保护条例修订,出台《云南省重点高原湖泊入湖河道保护条例》,有效构建“9+1”法规体系,为湖泊流域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提供坚实法治支撑。

  提前一年完成1987条河流、30个湖泊的健康评价工作,通过“一河(湖)一档”建立河湖健康综合档案,形成河湖健康“体检报告”,精准破解“治哪里、怎么治”的核心难题。

  深入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十四五”以来,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28万平方千米,全省水土保持率达到76%,较2021年增长1.2个百分点,进一步筑牢河湖生态安全屏障。

  省林草局

  全省1.2亿人次五年义务植树4.8亿株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段利武介绍,“十四五”以来,全省林草系统以云南“三屏两带六廊多点”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为基础,统筹考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地理单元的连续性,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系统推进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一体化修复治理,积极实施天然林保护等一批生态修复重大工程和国土绿化示范项目,全面推行林长制,实现天然林资源全面保护,完善林草湿资源统一管护体系,形成生态修复系统治理新格局。

  “十四五”期间,完成造林978万亩,森林质量提升779万亩,草原生态修复863万亩,退化湿地修复1.6万亩,全省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不断提升,云南绿色生态的本底更加厚实。全省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积极创建香格里拉、亚洲象等国家公园,截至目前,全省共划建333处自然保护地,总面积546.35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4.26%,超过85%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以及绝大多数重要生态系统和自然遗迹得到有效保护。

  五年来,全省林草系统积极参与云南省城乡绿化美化三年行动。初步构建全省苗木基地保障体系,公布300多个主要乡土树种、草种名录;实施特色乡土树种保障性苗圃基地建设三年行动,苗木生产能力年均超10亿株。全省完成义务植树4.8亿株、参与人数1.2亿人次。科学开展乡村绿化美化,全省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了47.9%;投入5500万元,对全省989棵古树名木开展抢救复壮,让遍布云南的古树名木讲述“古树逢春,再展新颜”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