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时报数字报 > 2025-09-25 >A02
时评
城里人如何在丰收节实现“精神还乡”
     发布时间:2025-09-25
字体大小

  春华秋实,岁物丰成。近几天,包括昆明在内的全国各地,都在组织丰富多彩的2025年庆丰收活动。

  2018年,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我国将每年秋分节气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这一节日的设立,不仅是对亿万农民辛勤耕耘的崇高礼赞,更是对中华农耕文明的本源性致敬。它犹如一座桥梁,将城市与乡村、现代与传统有机联结,并邀请每一位都市人思考:在这片共同的土地上,我们该如何参与这场丰收的盛典,并从中汲取怎样的精神养分?

  城里人参与丰收节,不应该是简单的“下乡体验”或“田园观光”,而应是一场深刻的文化实践与精神对话。最恰当的参与方式,首先在于以谦卑之心,亲身感受“汗滴禾下土”的艰辛与庄严。这并不是要求人人都成为娴熟的农事能手,而是鼓励人们暂时脱离钢筋水泥的丛林,走向田野,通过适度的农事体验——哪怕是简单的果实采摘、粮食晾晒——去触摸土地的脉搏,理解“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古训。这种参与,是对劳动价值的重新发现,是对食物来源的直观认知,它能有效消解因都市生活而产生的与自然根基的疏离感。

  丰收节为城里人打开了一扇亲近了解厚重农耕文化的大门。节日期间,各地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如社戏、祭祀、赛歌会、农产品集市等,都是活态的文化遗产。城里人参与,可以从聆听一首悠扬的民歌小调开始,可以学习一件传统农具的使用方法,也可以品尝一桌用当季新粮、牛羊肉、蔬果烹制的乡土盛宴。这不仅是休闲娱乐,更是一次文化的“寻根”之旅。在全球化、城市化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种对乡土文化的亲近与认同,有助于城里人在快速变迁的社会中找到稳定的文化坐标,抵抗文化虚无感,增强民族文化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我们的文化基因深植于这片土地,感知农耕文明,便是感知我们精神血脉的源头活水。

  更重要的是,丰收节为被效率、速度裹挟的都市灵魂,提供了一次难得的“精神还乡”。城市的工作生活节奏常常让人疲于奔命,而乡村的丰收景象,展现的是一种春种秋收、顺应天时的自然节律和生命循环。参与丰收节,意味着暂时放下绩效考核与限期完成,去感受一种更为本真、从容的生活哲学。金黄的稻浪、饱满的果实,传递的是耕耘与收获之间最朴素的因果逻辑,是对耐心、坚持与希望最直观的肯定。这种体验能够涤荡浮躁、慰藉焦虑,让城里人在大自然的丰饶与静默中,重新思考生活的本质与意义,找回内心的平静与充实。正如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在《农事诗》中所歌颂的田园生活,它不仅是物质的产出,更是精神的滋养。

  城里人过丰收节,其价值远不止于一时一地的欢愉,而是对日常生活的诗意补充,是对文化生活的丰富拓展,更是对精神生活的深度滋养。它提醒我们,无论现代都市如何繁华,我们的根脉依然深植于广袤的乡土中国。通过真诚的参与和深度的体验,丰收节能够促进城乡之间更深层次的理解、尊重与融合。当城里人不仅仅作为旁观者,而是作为共同体的成员,带着敬畏与感恩之心融入这场丰收的庆典时,他们收获的将不仅是瓜果的甘甜,更是一种与土地重新建立联结的踏实感,一种对生命循环的深刻体悟,以及一份源自文化根系的深沉力量。这份收获,将使我们在现代化的征程中,脚步更加稳健,心灵更加丰盈。

  春城老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