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村超”“苏超”等群众性体育赛事异军突起,以其原生态的活力与广泛的参与性引发全国关注。当民间足球的星星之火在乡村与小城形成燎原之势,不少热爱足球的人也在思考:已坚守30年、根植于城市的传统业余赛事——都市周末杯足球擂台赛,又该如何超越自我,走得更远?
30年,对于一个业余足球赛事而言,意味着它已深深嵌入一座城市的肌理。都市周末杯见证了数代昆明人的青春,从青葱少年到鬓角微霜,它所承载的早已不仅是竞技输赢,更是情感记忆与社区纽带。当年近百支球队报名、赞助商踊跃参与的盛况,丝毫不逊于今日的各类“超”级赛事。然而不可否认,当下业余赛事生态正经历深刻变革。赞助市场波动、公众注意力分散、新兴赛事模式冲击,都让这类“老牌”赛事面临“超越的烦恼”。
“村超”等现象级赛事的成功,恰恰映照出城市业余赛事可能存在的一些短板:比如,城市热点太多,有关部门未必会将目光投向一个群众性业余赛事,“高大上”的赛事更容易获得管理者的认可。尤其是过去,许多赛事仅停留在爱好者自娱自乐层面,未与消费、文旅等有效衔接。就赛事本身来说,与社区日常生活的黏性是否足够强?活动的“烟火气”与参与者的“主人翁”感是否充分?
认真观察与思考便会发现,“村超”之所以“火”,核心在于其强大的内生动力。它并非自上而下的设计,而是自下而上的生长,参与者是真正的主角,赛事与当地生活、文化、情感水乳交融。因此,城市业余赛事的“超越”,首要在于回归“为人而办”的本质,从“管理赛事”转向“激活社区”。而要实现这一转变,需要城市管理部门提升认知,主动牵头,将知名品牌赛事真正打造成城市品牌。
其一,在服务深度上做文章,将“一场比赛”升级为“一个节日”。城市资源丰富,不应仅满足于组织好场内的竞技。可以借鉴“村超”的嘉年华模式,将赛事拓展为贯穿数周的城市足球文化节,融入本地音乐、美食、非遗展示、亲子活动、退役名宿互动等环节,让赛场成为市民周末休闲的目的地,而不仅是球员的竞技场。让“去看周末杯”成为昆明家庭的一种生活方式,而非只是球迷的专属。
其二,在叙事能力上求突破,让“草根故事”成为赛事灵魂。“村超”打动人心的,是那些鲜活的人物故事:卖肉的射手、开出租的后卫……城市赛事同样蕴藏着无数动人的草根传奇——坚持参赛20年的老将、一个单位的足球文化传承、父子同场或母女助威的佳话。媒体宣传不应仅限于赛程赛果,更应深入挖掘这些普通参与者的热爱与坚守,用真诚的叙事构建赛事的情感价值,让公众因“人”而关注赛事,因情感共鸣而持续追随。群众体育的核心永远是人,是参与者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归属感。
对于昆明而言,都市周末杯是一笔宝贵的城市资产。它的未来不仅需要主办方的努力,更需要城市管理者的视野、社会各界的合力以及广大市民的持续呵护。当一场足球赛真正成为市民乐意参与、乐于分享的城市公共生活一部分时,它便超越了体育本身,成为城市软实力与社区活力的生动体现。期待都市周末杯在传承中创新,在拥抱变化中守住初心,继续为春城书写更温暖的足球故事。
右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