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时报数字报 > 2025-09-01 >A02
时评
增强媒介素养,把网络谣言挡在“转发”之前
     发布时间:2025-09-01
字体大小

  “招聘兼职,日结工资,管吃管住,一天只上班五小时”,什么样的工作能有如此优厚的待遇?头脑清楚的人都知道这是谣言,但偏就有人受到迷惑,让当事方不得不出面辟谣。上周,昆明市五华区图书馆发布一则郑重声明:“从未发布过任何兼职招聘信息,也从未以任何形式招聘日结图书管理员……切勿轻信非官方渠道发布的信息,面对网络上的各类招聘信息,要提高警惕,仔细辨别。”

  每天,网络上都在产生大量五花八门、虚虚实实的信息,具备一定媒介素养、准确辨别信息真伪,已成为移动互联时代合格网民的基本素质。但不得不说,花样翻新、真假混杂的谣言仍时常干扰人们的判断。同样是在上周,公安部公布了10起涉及灾情和险情的谣言典型案例,如“大桥垮塌”“内涝导致房屋被淹”“山体滑坡致人死亡”“化工厂爆炸”之类。这些谣言要么纯粹瞎编,要么用AI工具制作不实照片和视频,要么用“移花接木”的方式拼凑视频,目的都是为了吸引网民点击,博取流量和关注度。当下正值汛期,人们对灾情关注度颇高,导致这些谣言大量传播。虽然炮制谣言的人最后都受到了惩罚,但社会为此付出了本不应有的管理成本,令人喟叹。

  搜索今年来的辟谣案例,还可以发现很多。如6月27日,公安部披露8起涉及警情和公共政策谣言的典型案例,6月26日披露8起涉及灾情的谣言案例,4月18日披露10起涉及案件、事件的谣言案例,3月10日披露10起涉及民生等领域的谣言案例……这些谣言,大多使用夸张标题,配上伪造或者编造的短视频,通过网络平台、社交媒体迅速传播,不仅扰乱社会秩序,误导公众认知,还可能引发社会恐慌,影响人们对网络安全、社会安全的信任。

  其实,如果仔细思考,冷静判断,网络谣言并不难辨识,甚至可以说经不起推敲。例如,看到所谓“某地发生大地震”“某地发生恶性案件”之类的信息,先看发布者是谁、有没有官方通报或权威消息来源,再看文字描述里有没有耸人听闻的细节、夸张的形容词或是错别字,这些细枝末节往往就是判断信息真伪的重要元素。还有一些谣言让人一看就会心生怀疑,如“某车辆肇事,撞死100多人”,这类违背常识的信息,只要稍作思考,完全可以不攻自破。这就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多积累经验,多从正规媒介处了解信息,不偏听偏信,不盲目传话,培养自己的独立判断能力。特别是在网络时代,具备高效信息识别、评价和利用的能力已是基本要求,多一点理性,多一道求证,谣言就多一分被及时阻断的可能。

  遏制网络谣言,需要执法部门重拳出击,也需要多方合力。谣言对网络安全的危害无需多言,而且事关每一名网民以及未来网络空间风气。正如警方频繁提醒的那样:“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谨言慎行时刻牢记。”对网上各类想尽办法博眼球、抢点击的信息,必须加强鉴别、识别的能力,把可信度高的信源作为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让每个人都享有健康、和谐、安全的网络环境。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