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赤尾噪鹛 花山管护站 供图 |
![]() |
云南肉豆蔻 供图 |
![]() |
昭通壮蓝牛下颌及零散牙齿 中科院古脊椎所微信公众号图 |
![]() |
香格里拉温泉蛇。2025年7月26日,拍摄于云南省香格里拉市一处温泉旁边的草甸 杨俊杰 摄 |
普洱景东
稀有物种赤尾噪鹛现身
■ 都市时报讯 (全媒体记者 张小燕 通讯员 杨云忠) 在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县境内的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通过安装红外相机,捕捉到稀有物种赤尾噪鹛的身影。
赤尾噪鹛为雀形目画眉科噪鹛属中型鸟类,体长24—28厘米,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棕头灰身、黑喉白脸、赤尾红翅,是高黎贡山鸟类中的颜值担当。它性胆怯、善鸣叫,稍有动静即藏入浓密的灌丛内,常常听其声不见其影。栖息于海拔1500—2500米的常绿阔叶林、竹林和林缘灌丛地带,分布于云南、广西、贵州及武夷山地区。
赤尾噪鹛在全球种群未量化,原产地被描述为极罕见或稀有物种。在中国种群数量稀少,是2021年2月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的新增种,列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景洪勐养
云南肉豆蔻回归野外
■ 都市时报讯 (全媒体记者 张小燕 通讯员 马崇波) 在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滇南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专类园续建”项目的支持下,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热带林研究所科研团队在景洪市勐养镇,将400株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云南肉豆蔻回归野外。
云南肉豆蔻隶属肉豆蔻科肉豆蔻属,目前仅零星分布于中国云南西双版纳、红河地区及泰国北部,生境破碎化严重,导致种群规模急剧萎缩。1999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其评估为极危物种(CR),同时被纳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Ⅱ级)、《全国极小种群拯救保护工程规划(2021—2035年)》《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名录(2022版)》,成为优先保护的极小种群物种。
2018年,热带林研究所通过人工繁育技术,成功将云南肉豆蔻迁地保护在西双版纳热带树木园。经过8年的监测和管护,该迁地居群于2023年首次开花结实,标志着人工干预下种群重建取得阶段性成功。2025年,项目组成功繁育3000株云南肉豆蔻苗木,并将其中的400株回归野外,通过科学选址和种植技术,确保回归种群的生存适应性。
昭通水塘坝
发现600万年前牛族新物种
■ 昆明日报讯 (记者 罗昆娅)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以及锡亚尔科特大学合作,在云南昭通水塘坝遗址发现生活在约600万年前的古老野牛,并命名为“昭通壮蓝牛”。这一发现,填补了中国早期牛族的演化空白。
壮蓝牛是一种小型牛族,起源可追溯至晚中新世的西瓦利克地区,其分布范围从起源地向东延伸至东南亚及中国云南地区,向西扩散至阿拉伯半岛。然而,在此研究前,中国尚未发现该属的化石材料,这一属首次在中国境内出现,对于探索牛族在东亚地区的扩散路径与演化历程具有重大意义。
昭通壮蓝牛粗壮的角心向外侧和向后延伸,内侧略凸,外侧较平,具有前后嵴;颊齿高冠,有中等发育的肋、釉质褶皱和基柱。该种显示出与已知壮蓝牛属其他种的一些差异:角心着生位置明显后移,距离眼眶较远,且没有明显的扭转,角心上的前后嵴不太明显。这些特征,意味着昭通壮蓝牛代表壮蓝牛属中的进步类型,可能对应于该属在东亚地区演化的末期阶段。
研究人员还对其化石牙齿进行了稳定碳同位素分析,发现昭通壮蓝牛主要以树叶、嫩枝等森林植物为食,不像它的“亲戚们”是混合食性。这种独特的生态适应性,很可能与中新世晚期青藏高原隆升使昭通盆地形成相对封闭的森林生态系统有关,昭通盆地为昭通壮蓝牛提供了稳定且丰富的食物资源。
迪庆香格里拉
罕见的香格里拉温泉蛇现身
在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市,生态资源监测工作人员拍摄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香格里拉温泉蛇的珍贵影像。
温泉蛇是世界上海拔分布最高的蛇类之一,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海拔3500—4400米的地区,喜欢栖息在温泉附近的石堆、水边和沼泽草甸中,是世界罕见的稀有蛇类。
目前发现的温泉蛇有西藏温泉蛇、香格里拉温泉蛇和四川温泉蛇3种,均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香格里拉市林业和草原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香格里拉温泉蛇目前仅在香格里拉市发现,活动范围集中在当地温泉附近的石堆、灌丛、沼泽草甸和水域边缘,个头较小,一般不到1米长。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