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时报数字报 > 2025-08-05 >A15
史学家许倬云先生去世 享年95岁
     发布时间:2025-08-05
字体大小
  许倬云 网络截图


  今日最热搜

  据澎湃新闻8月4日消息,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在美国去世,享年95岁。

  许倬云,江苏无锡人,1930年出生于福建厦门鼓浪屿,精通上古史、经济史、文化史、考古学、社会学。代表作“古代中国三部曲”(《西周史》《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汉代农业》),是研究古代中国的典范之作。2004年获亚洲学会特别贡献奖、2020年获第四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终身成就奖、2023年获颁“2022—2023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大奖”。

  近年来,许先生致力于“面向大众的史学写作”,著有“中国文化三部曲”(《万古江河》《说中国》《中国文化的精神》)等面向大众的史学著作,在海内外行销百万册。

  幼年

  看见死亡和战火

  知道了什么叫饥饿和恐惧

  1930年,许倬云出生在江苏无锡的一个士大夫世家。出生时因患有先天性肌肉萎缩,所以他的手脚是弯曲的,肌肉细胞功能受损使得他一生需要借助双拐行走。许倬云的童年时光伴随着抗战的时代巨变,当时他的父亲许凤藻担任第五战区经济委员会委员,工作职责是保障前线军粮民食的供应。许倬云因身体残疾不能像其他兄弟姐妹一样去上学,所以只能随同父母沿战线四处迁徙。

  为了逃离日本人的侵犯,许凤藻需不断变更办公驻点,从湖北沙市到老河口,再到四川万县,在许倬云的回忆中,8年抗战期间除了最后一年多能够安顿在重庆,其他时候都要“跑来跑去”。在抗战逃难的过程中,许倬云总是被父亲单位里身强力壮的同事背着移动,因为身体不便,他常常只能“被摆在某个地方”,承载他身躯的有过土墩也有过石磨,“因为我一辈子不能动,不能和人家一起玩,所以永远做一个旁观者,这跟我一辈子做历史研究有相当的关系,历史学家也做旁观者”,他曾这样说道。

  许倬云一家停驻在四川时,他的母亲常带着许多女工为赶赴前线的川军烧热水。坐在门口的抱鼓石上,看着那些多得望不着边的军人,当许倬云听到其他人说这些军人“一个都回不来的”,他说自己就是在这时“真正有记忆,忽然从小娃娃变成有悲苦之想”。在《许倬云谈话录》一书中,许倬云说抗战是自己非常重要的记忆,“看见人家流离失所,看见死亡,看见战火,知道什么叫饥饿,什么叫恐惧,这是无法替代的经验”。抗战的经验让许倬云看到了在离乱岁月中普通百姓的牺牲与苦难,这也使得普通人的生活在他日后的史学研究中占据着深重的分量。

  中年

  对伟大的人物已不再有敬意与幻想

  1948年底,许倬云全家迁往中国台湾地区。在插班于台南二中完成高中学业后,1949年8月,他考入台湾大学外文系,后又在校长傅斯年的劝说下于大二转入历史系,开始与“史语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结缘。研究生毕业后,许倬云留所工作。1957年夏天,工作第二年的许倬云获得奖学金赴美留学,主要研究近东和埃及考古。日后回忆起在芝大留学的日子,他曾说:“住在神学院的宿舍里,住在医院里,参加民权运动,使我对于美国的民间、一般人的信仰、现代文化的基础、文化的羁绊如何转变为日常生活里的行为和规范,有了一些观察。”

  受到美国民权运动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许倬云在供职于“史语所”和台湾大学的同时,与老友胡佛、李亦园在台湾地区共同成立了“思言社”并出版刊物《思与言》,以探寻民主制度下的“社会福利国家”。1970年,在与妻子孙曼丽结婚的第二年,40岁的许倬云辞去了台大历史系主任的职务,赴美国匹兹堡大学担任历史系及社会学系访问教授、东方研究评议会主席,此后便定居于美国。

  许倬云的治史重点为社会史和文化史,在写作《西周史》时,他一改过往史书对周公等政治大人物浓墨重彩的书写方式,将目光聚焦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这种书写方式遭到了部分史学同行的批评,面对诸如“居然连周公的事迹也不提!”等质疑,他回应道:“在英雄和时势之间,我偏向于观察时势的演变和推移——也许,因我生的时代已有太多自命英雄的人物,为一般的小民百姓填了无数痛苦,我对伟大的人物已不再有敬意与幻想。”

  许倬云这种关注普通人生活和想法的意识,在哈佛大学教授王德威接受《人物》采访时也有所提及。“他特别有一种愿意从世俗跟民间的立场来看待历史问题的倾向,这个跟他个人的学术训练似乎有所不同。”王德威说,“所以一开始他一方面做的是上古史的研究,但他的‘心’是非常牵动到当代经验的。”许倬云的朋友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超在采访中也表示:“他是真真切切地去关心历史与历史背后或者历史中的这些人。”

  暮年

  希望帮助年轻人安顿身心

  作为“生长在新旧两个世界之间”的人物,许倬云目睹了人类历史上空前迅速的变化和发展,他的心中始终萦绕着对历史和当下的忧思。在2019年录制的访谈节目《十三邀》中,许倬云结合个人经历,从全球政治局势谈到个人精神危机,一句“我从生下来就知道自己是残缺,不去争,不去抢,往里走,安顿自己”为一些人如何在快速变动的时代,找到自己的内心安顿和人生意义提供了些许指引。很多年轻观众在看过节目后纷纷在社交媒体上表示自己很受感动,称许倬云用他的人生智慧疗愈了年轻人的“精神内耗”。在收到这样的反馈后,许倬云格外珍惜这“难得的机缘”,希望努力创造更多机会让更多人听到他的声音。

  尽管年事已高且身体有诸多不便,但他依然坚持关注时事热点和学术新知。《许倬云十日谈》一书记录了许倬云与数十位院士、学者、科学家、企业家的提问交流:谈到疫情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许倬云通过对历史和现实进行对比,分析了大规模瘟疫对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在讨论美国社会与政治时,他以其在美国生活、工作60多年的经历,对美国社会与政治进行了深刻批判,提出美国民主制度的脆弱性和老龄化、劳动力短缺等社会问题。许倬云对科技与人工智能的发展同样关注,他强调在科技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中要注重与人文素养的结合。除此之外,他还通过直播对谈的方式与人类学家项飚、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等就当下年轻人关注的“内卷、躺平”等流行社会问题进行对话,以探讨个人成长与时代环境的关系。

  “我希望尽我的余年,帮助我们的年轻人,身心有个安顿”,在《十三邀》中许倬云这样说道,他鼓励年轻人在“惊涛骇浪”之中扎实自己,不要歪曲自己的知识情感。

  93岁时,许倬云在访谈节目中被问及毕生有何遗憾,他沉默后引用陆游诗句:“但悲不见九州同”,并哽咽道:“抗战中长大的我,‘中国’二字刻在心里。”他提及抗战牺牲的军民,称“不能忘,忘不了”。

  据界面新闻、环球时报、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