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在ChinaJoy AIGC大会上,AI视频生成企业爱诗科技联合创始人谢旭璋表示,其自研的视频生成模型已覆盖全球6000万用户。公司通过封装提示词、模板化设计,将专业制作简化为“一键生成”,旨在为普通用户提供一个“AI傻瓜相机”,从而释放创造力。
对于这番话,我是有疑问的。
在对“人工智能”这个概念进行定义前,首先要解决“智能究竟指什么”的问题。当前,一般都将“智能”简单定义为“解决问题的能力”。若以此为标准,AI技术确实已步入“智能化”阶段,作为辅助工具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和学习。然而,在神经科学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前沿研究领域,大脑和电脑在硬件结构及运作模式上还是有非常清晰的区别。
每个人的大脑都是独一无二的。其内部神经网络的连接方式,不仅会根据个人的生理条件而不同,更会受到独特的经验影响而发生变化。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其脑部神经网络的连接也会发生变化。而且,大脑内部的很多神经元,采用双向传导信号的“复馈机制”运行,这与电脑信号传导机制也有着显著不同。此外,大脑神经单元接收的信号多是模糊信号,这与电脑传导、接收的精确信号特征也一样。这些差异,都被神经科学家视为人类创造力的源泉。
创造和创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强调的是打破常规、从无到有,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进行延展。从当前的AI应用情况来看,根据关键词生成文章、图片或者视频,都是基于海量数据资料的抓取和模板生成。既然是模板化应用,就谈不上有什么创造力。很多人在使用AI生成文章或方案后,都发现文本结构虽然中规中矩,核心内容却平平无奇,这也是现阶段AI技术普遍面临的难题。
在AI的发展方向上,学界一直是有分歧的。虽然AI概念已提出数十年,但最近几年才有了突飞猛进的突破,关键就在于借鉴了大脑的运作机制,实现从被动“喂数据”到自主学习的转变。在围棋等某些任务目标定义相对简单的局部领域,AI凭借超常的计算能力,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人类的常规思维模式,颠覆了人类的很多直觉。但在更广泛的应用领域,AI的能力因为数据的积累和任务目标的定义都还有很强的局限性和模糊性,仅处于刚起步阶段,在许多基本应用方面都不如人意,更谈不上有创造力。
AI无疑将成为下一个风口,也必定能够极大地提升人类的生产效率,这是大家的普遍共识。但作为AI从业者,对现阶段AI的局限性也应该有清醒的认识。AI并非无所不能,在推广过程中,我们应该秉持谨慎乐观的态度,避免夸大其词,才能推动AI技术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付晓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