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加热塑型 |
![]() |
“李小白”银香炉 |
![]() |
錾刻 |
![]() |
“李小白”专利数据被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收藏 本版图片 受访者供图 |
■ 都市时报全媒体记者 虞青
炉火正红时,年轻的师傅正在锻打银壶。锤头落下时,银片就发出一阵阵沉闷的“噗”声。
李福明站在一旁,随着锻打的忽快忽慢而微微点头——他太熟悉这节奏了,从儿时起跟着父亲学习,这节奏他闭着眼睛也能感觉出来。
就在这节奏声中,家传的手艺在他和兄长手里走过了四十多年,如今,以祖父命名的“李小白”品牌,已成为国内高端手工银器制作的代表者。
手工代表的是温度、情感
鹤庆县有着悠久的民族传统手工艺历史。早在南诏时期,新华村、秀邑沙登村、罗伟邑、三义等村寨的小炉匠就挑着工具走村串巷打造银铜器。一代代加以改进,流传的手艺日趋成熟,产品远销国内各省市以及美国、日本、印度、马来西亚、尼泊尔、泰国、巴基斯坦等国家,成为闻名遐迩的“银都”。
年轻时在城市里闯荡的李福明,心里始终跳动着那锻打的节奏。2008年,承担着家族传承的他返乡创业。
从李小白工作室建立时起,就没有遵循传统鹤庆手工艺人加工少数民族首饰、日常品的老路,而是选择中国人每天离不开的茶道用具,而且坚持手工制作。
“人们喜欢用银壶泡茶,因为它能做到五点:清洁、净化、软化、杀菌和提升口感。”李福明说,“而手工代表的是温度、是情感。真正的手工制品是懂人性的,所有的设计都在为使用者考虑,这才是手工的意义所在。”
怎样才称得上是一把好壶?李福明的要求是从人体工程学设计到功能细节,每一个环节都要以用户体验为核心。“好的产品应该让用户感到舒适和愉悦。这种喜悦会带来温暖,进而传递正能量。”
随着消费者对手工工艺的认同,手工银壶逐渐突破了机制银壶低价竞争的销售困境。李小白全手工制作银壶的崛起,使中国手工银壶全面取代进口手工银壶,一举打破国外银壶长期在中国的垄断格局,改变了手工银壶行业的竞争格局。
让每一件产品都独一无二
手工制作银壶,需要经过开片、裁剪、起坯、起形、定型、整形、打磨、抛光、注蜡、錾刻等流程。每个步骤每个细节,李小白非遗工坊都建立了严格的标准。
“在这个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其核心标准,我们的产品也不例外。虽然手工制作不可能达到100%的标准化,但我们的产品95%符合标准。手工制作的一些细节,比如这个杯子的上色,烧制后颜色会有所不同,但这正是手工的魅力所在。这些细微的差异可以被视为标准的一部分,因为它们赋予了产品独特的个性,不像机器生产那样呆板。”
李小白非遗工坊不仅为当代消费者制作产品,也为后代留下宝贵的工艺遗产。“我们的3D建模镜像技术,让每一件产品都独一无二。我们的师傅只要按照这个标准去执行就可以了。就像那些全球知名品牌,他们制定了严格的标准,你只需要按照标准去做,不需要过多的自由发挥。”今年,工坊的作品被国家版本馆收藏,其制作技法也被详细记录下来。
除了主打的茶器,工坊不断开拓新业务,酒具、咖啡具、香道具等也占了一定比例,产品越来越多元化。
“李小白”电商模式带动发展
得利于对电子商务的灵敏度,李福明一改鹤庆传统的以家为作坊加工制作,运产品到民族地区的小炉匠老路子,利用互联网知识,通过线上渠道销售产品,是鹤庆县把传统实体店销售模式搬到电子商务平台的第一人。
蓬勃的电子商务发展快速打通了手工艺人和客人之间的快捷通道。“李小白”电子商务平台的成功模式,带动了当地大学生回家创业开淘宝店,鹤庆县销售银器的网店从几家快速增长到380多家,而且还在快速地增长中,去年的销售额达到了5.6亿元。同时整个鹤庆银壶销售的电子商务模式的爆发增长又带动了高端银器行业的快速发展。
“李小白”品牌崛起,手工银壶消费市场快速增长,带动了手工艺人的收入,更多原来散落在全国各地的手工匠人纷纷回到家乡制作银器,市场竞争快速改善了产品的品质,银器行业产品品质和艺术性快速提升。
和全球大学合作开发银器
2017年11月,云南省文化厅、中央美术学院、云南省艺术学院、大理州政府、李小白工作室(鹤庆县李小白文化传承有限公司)共同签订了“大理传统工艺工作站-鹤庆基地”合作协议,筹备资金2600万建立了标准的国家级工作站,2019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
大理传统工艺工作站鹤庆基地是一个开放共享的平台,先后与中央美院、云南艺术学院、浙江师范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开展学习交流活动,积极探索传统工艺的现代应用,促进大理传统工艺振兴,直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2018年与云南艺术学院共同开发设计了87件银器作品,其中有60件作品已经在优化与制作,同年与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共同开发设计了10多款银器作品。
2019至今,针对“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工具与工艺发展”“金属表面着色”等主题开展了14期传承人培训教学,培训成果被有效运用在后期的产品设计研发之中。
2021年与南京艺术学院签订了100套咖啡器具的设计合作协议。
大理传统工艺工作站鹤庆基地已经成为一个人才交流和创新设计的平台。
带动300多人就业
李福明和兄长一直秉承“学会一种技能,将带富你的家”的思想,致力于将传统手工艺传承给更多的家庭,带领更多的人脱贫致富。
“我们公司现在有20多位农村妇女,她们因此不必外出打工。我们还有上百位师傅,每位师傅背后都有一个家庭。这100多人也不需要外出务工。这样一来,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得到了缓解,社会稳定性也有所提高。”李福明说,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公司以带徒传承、创新工艺、独特的销售方式为目标,开展了一系列的扶贫经济方略,让困难家庭掌握一门技艺而脱贫。
工作站聘请了李耀华、段六一等11位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指导培训制作师傅,工作室不断培训出新的年轻人做后备力量。目前拥有59位技艺高超的传统手工艺人,在位学徒87人,在职工作人员大学生14人,研究生4人,直接与间接带动300多人的劳动就业。
“我个人认为,国家近年来大力扶持传统工艺,其中一个核心点就是成功带动了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改善了当地的就业环境。”李福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