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南滇池国家湿地公园的候鸟 白骨顶 绿头鸭 凤头麦鸡 白胸翡翠 黑鹳 本版图片 网络截图 |
晋宁
候鸟水杉湖水相映成趣
初冬时节,昆明晋宁南滇池国家湿地公园风光旖旎。
朝阳下,水杉与静谧的湖水相映成趣,候鸟翩翩起舞,增添了许多灵动,一幅迷人的高原湖滨生态画卷跃然眼前。
南滇池国家湿地公园,丰富的乔木、灌木和水生植物构建起河口生态群落,形成了自然的“河、沟、塘、湖”湿地生态系统,也成为众多候鸟繁衍生息的家园。据人民日报客户端云南频道
大理
41种66952只水鸟
洱海聚会
在洱海,生活着一群特殊的 “居民”—— 水鸟。这些可爱的“小精灵”不仅为洱海增添了几分灵动,也推动着湖泊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循环,是判断湖泊是否健康的关键指标物种,成为了生态环境的 “晴雨表”。
2020年起,大理州洱海保护治理及流域转型发展指挥部将水鸟调查纳入洱海流域水环境及水生态监测体系,成为常规监测内容,并委托大理大学农学与生物科学学院对洱海水鸟种类、数量、分布等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为保护洱海生态环境、维护洱海生态平衡提供了重要依据。
2020—2023年,洱海记录到的水鸟种类依次为7目11科45种、9目14科67种、7目11科61种以及7目11科62种,种类保持相对稳定。2020年,洱海全湖冬季水鸟总数量最多时达到167894只;2021—2023年,冬季水鸟数量基本稳定在10万只左右。在此期间,国家Ⅰ级重点保护水鸟青头潜鸭、黑鹳、黑脸琵鹭、彩鹮,以及国家II类重点保护水鸟栗树鸭、水雉、白胸翡翠、棉凫、紫水鸡、灰鹤、鹗、白腰杓鹬、小鸥、黑颈鸬鹚频频现身洱海。
调查发现,近年来洱海水鸟数量呈现出“冬季高峰期,夏季低谷期”的特点,其中夏季(5—9月)以鹭类水鸟居多,冬季(10—12月)以骨顶鸡居多。从种类上来看,冬候鸟无疑成为了“主角”,2020—2023年,记录到的冬候鸟种类数量分别为32种、39种、39种、38种,依次占当年洱海水鸟种类总数量的71.1%、58.21%、63.93%、61.29%。
2020—2023年记录到的水鸟单次最大数量分别为3.9万只、3.05万只、3.7万只以及1.8万只,依次位于上关片区、海东片区、满江片区以及太和片区。部分湖湾还存在骨顶鸡、赤麻鸭、凤头潜鸭、绿头鸭、红嘴鸥等越冬水鸟集群的现象,集群数量从100多只到上万只,大小不等。
据最新调查数据显示,2024年1—6月,记录到洱海水鸟达41种,水鸟最大数量达66952只,国家II级保护水鸟紫水鸡、普通水雉、白胸翡翠现身洱海。据大理州融媒体中心
临沧
“鸟中大熊猫”黑鹳
凤庆过冬
临沧市凤庆县勐佑镇顺甸河附近成功抓拍到了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鹳。
黑鹳是鹳形目鹳科鹳属鸟类,俗称黑老鹳、乌鹳、黑巨鸡。黑鹳头、颈和脊均呈黑褐色,故名黑鹳。黑鹳体型较大,身长可达1米,寿命长达20—30年。黑鹳上体羽黑色,并带有绿紫色金属光泽,胸腹部羽白色;嘴、腿均红色;两性相似;成鸟嘴长而直,基部较粗,往先端逐渐变细;脚长,前趾基部间具蹼,虹膜褐色或黑色,眼周具裸露皮肤,裸皮红色;幼鸟头、颈和上胸褐色,颈和上胸具棕褐色斑点,嘴、脚褐灰色或橙红色。黑鹳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无危(LC),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
黑鹳主要栖息于大型湖泊、沼泽和河流附近,繁殖于崖壁或者高树上。越冬时多活动于开阔的平原,冬季可能成家族群活动。黑鹳不善鸣叫,性机警而怕人,喜在沼泽和湿地上觅食鱼、蛙、甲壳类和昆虫等食物,是一种迁徙鸟。此次拍摄到的黑鹳,可能由俄罗斯东部或我国北方前往凤庆县过冬。
据今日临沧、临沧市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