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苹果上的白参”不同时期的变化 |
![]() |
![]() |
| 苹果白参及发现者一家 本版图片网络截图 |
■ 都市时报全媒体记者 张小燕
今年7月,浙江德清邓女士家一只苹果长出蘑菇,引发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科研专家关注,邓女士将苹果无偿送给科研人员后,这只苹果蘑菇引发全网围观,大家封它为“果菌王”。11月23日晚,2024菠萝科学奖揭晓,“苹果长出白蘑菇”获得“科学事件奖”。苹果蘑菇的发现者邓女士一家三口和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赵琪首次在杭州见面,一起在西湖体育馆颁奖典礼主会场登台领奖。这场网友与科研人员的双向奔赴,终于结出累累硕果。
历经24天
“果菌王”成功诞生第一批后代
今年7月,邓女士家中苹果长出白色蘑菇,随后,她收到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真菌多样性与分子进化课题组研究人员求购私信,这事引发网友广泛关注。最终邓女士无偿将苹果上的菌菇样本寄到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收到这朵被网友戏称“果菌王”的蘑菇后,科研人员对其展开系列研究。经过科研人员24天的分离、培育、接种,“果菌王”成功诞生了第一批后代——“果菌王2.0”。新培育的白参菌第一时间又寄回给邓女士品尝。8月16日上午,邓女生收到从昆明寄来的3斤多白参,成为首批尝鲜人。收到包裹后,邓女士马上动手烹饪,她取出苹果白参,尝试做了白参炒蛋。“没有苹果味,但是这个口感很鲜美的。”邓女士对其口感赞不绝口。
“果菌王”的出现,不仅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材料,还激发了公众对于白参菌研究工作的兴趣。自打邓女士吃上了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培育出来的“果菌王”后代,全国各地的朋友助力科研的热情高涨,纷纷给科研人员寄来各种长菌子的蔬菜、水果,就连咖啡胶囊都“申请出战”。
发现者自豪
“全家人跟着苹果长脸了”
11月24日上午,发现者邓女士接到记者的电话,语气里全是兴奋激动。“上周日接到获奖通知,我女儿非常积极,她说,妈妈,我们全家人都要去杭州参加颁奖。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真是非常难得的一次获奖,获得科学界的肯定。全家人跟着这个苹果蘑菇长脸了。”
23日晚上,一家人在颁奖典礼现场见到了一个久违的人:来自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果菌王的赵琪研究员。
赵琪告诉记者,他是22日中午乘飞机赶到杭州的,晚上在现场,第一次见到了提供苹果研究标本的人——邓女士和她的一家人。
“这是第一次见到发现者邓女士,之前只有联系未曾晤面。她当时一眼就从人群里认出我,自从苹果蘑菇后,她一直关注我的科普视频。”
研究者感叹
苹果拉近科研和公众的距离
2024菠萝科学奖的主题是“打破砂锅问到底”。获奖者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德国和丹麦等多个国家。获奖团队有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江雷院士团队、西湖大学孙立成院士团队等。
在颁奖典礼上,赵琪研究员很感叹:“这份苹果蘑菇真的来之不易。”
他指出,她们身边往往不起眼的东西,反而是科研人员比较好的研究材料。
“想不到,浙江网友一个身边很普通的事情,促进了我们对科学资源的获取,非常感谢浙江的邓女士。”
苹果事件,引发了公众对科研的追捧和热爱,很多网友提供了大量其他水果的线索,大家也想参与到这个科研中来。
“科研其实没那么神秘,我们解决了其中一个看似不被关注的点,往往却是大家蛮关注的。”
赵琪认为:“这是一次科学的热潮,也是对生活的一种热爱,拉近了科学与公众的距离,这是我们生活的一次真实记录。”
“这不是偶然。比如,昨天会上有人问我:哎,老师您都四十多岁了,怎么能保持这么年轻啊?大家对公众健康现在更关注了。”
科研进展:
18种“果菌王”均有了后代
研究人员介绍,截至9月底,赵琪团队已收到来自12个省区市共18种水果白参,经历一段时间的分离培育后,各省“果菌王”都有了自己的后代。除了目前有后代的18种“果菌王”,截至11月初他们陆续收到的“果菌王”已达25种,马上会进行分离培育新的“果菌王”。
今年11月初,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科研团队的组织下,来自全国各地的“兄弟”在餐桌上来了一场“味蕾角逐”。本次“角逐”正是基于这些来自天南海北的“果菌王2.0”。研究团队共选取8种来自不同省份的水果白参,请同一位厨师以相同做法烹饪,并邀请了8位“吃货”级别的评委。品尝过后,从桃子上长出来的白参以压倒性的优势夺冠。这份白参是由一位河北石家庄网友寄来的。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赵琪表示,“果菌王”材料的获得是可遇不可求的,都是这些水果刚好在它们特定的时期,碰到刚好能萌发的白参孢子,才有这个“果菌王”的形成。白参是为数不多的人工栽培比野生品种更好吃的食用菌。
赵琪介绍,目前各地“果菌王”还处于驯化阶段。接下来,他们将通过栽培基质筛选、培养条件优化和杂交等方式,对各地“果菌王”开展种质创新和资源挖掘,为我国珍稀食用菌新品种研发提供更优良、更丰富的种质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