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时报数字报 > 2024-06-12 >A06
施甸小伙杨董清10年免费
为2000多户农村家庭拍全家福
     发布时间:2024-06-12
字体大小




  5个民族的大家庭,有70多人,五代同堂


  跨越2800多公里的全家福


  90后摄影师杨董清   本版图片受访者供图


  ■ 都市时报全媒体记者 尹安达

  杨董清给自己取的网名叫“乡村拍照董师傅”。

  这个出生于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的90后小伙,从2015年至今,10年时间里,免费为云南2000多户农村家庭拍摄全家福。一直在坚持这份公益事业的他,2024年开启了“全家福山海计划”,对老乡们进行回访,他说,镜头记录下的不仅是一个个家庭,一张张笑脸,还有乡村的发展和变化,村民生活的越来越美好。

  

  为了一张带遗憾的全家福 杨董清开启了公益之行

  1992年杨董清出生于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太平镇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从初中开始一直热爱摄影的杨董清,2011年考上重庆邮电大学艺术设计专业,大学二年级父亲送给他一部佳能550D相机,鼓励他用镜头记录下了生活的点点滴滴。

  大学四年级,杨董清萌发了拍摄一组家乡风景照并做成明信片的念头,他利用假期走遍10多个乡镇,在此过程中,一个好朋友请他去帮自己村里的老人拍摄照片,杨董清欣然前往。好朋友请他去的村叫做施甸县摆榔彝族布朗族乡大中村一碗水小组,由于路途崎岖,只能步行进村。听说有人来拍照,村民们欢呼雀跃,忙活了一天,杨董清发现,村里有很多老人一辈子都没有拍过一张照片。

  “爷爷是在我考上大学那年去世的,他直至离世想拍一张全家福的愿望都没有实现。”从村里回来后,杨董清和父亲聊起这份遗憾,萌生了免费给村民拍摄全家福的念头,父亲很支持。

  于是,“全家福公益摄”的计划由此诞生,第一站,杨董清选择了从老家施甸县地理村沙子坡小组开始。

  当时,他要跑到县城才能完成照片的冲洗和装框,再开车到村里,走路到村民家,把全家福送到村民家里。忙不过来的时候,就委托亲朋好友送到各个村子,由村委会主任或村民小组长再送至村民手中。

  为了支撑自己的“初心”,杨董清学习写文案、平面设计、拍摄剪辑视频、新媒体运营等。做了一年的媒体人,之后开始自己创业,开过相馆、火锅店、影视公司,做过电商等。他说,但凡挣到一点钱,都投入到了“全家福公益摄”,自己买了打印机、相框拉在车里,就像一个“移动照相馆”,为老乡拍完照立刻就能打印出来装框,乡亲们欢喜得不得了,都挂在家里堂屋正中央呢。

  

  “乡村公益摄影云南行” 25天遇见1000多张笑脸

  2021年,杨董清已经积累了7年的拍摄经历,照片作为历史的切片,也真正让杨董清感受到了新农村的变化:从起初泥泞不堪、无法通车的羊肠小道,到现在水泥大路通到每一户人家门口;从老乡起初面对镜头的紧张局促,到现在脸上自然而然绽放的笑容。“我真切感受到乡村变好了,他们的生活变好了。”杨董清也从一个人的公益事业,发展到身后聚集了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当每一次拍摄结束,看着连绵不断的大山和星星点点的人家,我的梦想就越发清晰。”杨董清说,“让偏远乡村的每个人都拥有一张照片。一个人的力量太过薄弱,但是我相信聚沙成塔,星火燎原。”于是杨董清和朋友做出计划,分不同阶段走遍云南每个州市,并给活动取名“乡村公益摄影云南行”,第一站走滇西环线。

  2021年4月30日,杨董清一行从保山出发,开启为期25天的滇西环线之旅。

  杨董清说:“保山、大理、丽江、迪庆、怒江,5个州市,11个少数民族村落,雪山、草原、峡谷,穿越滇西环线3015公里。我们2辆车,8个人,1台相机,遇见了1000多张笑脸。”

  这次行程的初衷是为“每一个偏远乡村的人拍一张照。”杨董清说:“在行程中,我发现这是一次自驾公路之旅,走过高速、省道、乡道、塘石路,我们感受到滇西公路的发展和变迁,目前,很偏远、险峻的地方也通了路,我们在保山市芒宽乡吾来村遇到了一个很特别的大家庭,这是一个有着傣族、傈僳族、白族、彝族、汉族5个民族的大家庭,家庭成员有70多人,五代同堂。这也是到目前为止,我拍摄的人数最多的全家福。”

  

  2024年启动“山海计划” 一张跨越2841公里的全家福

  截至2024年,杨董清为村民拍摄全家福已经10年。在此期间,他走访了2000多户人家,免费拍摄送出的照片和全家福难以计数。

  在走访村户的过程中,杨董清发现外出务工的人越来越多。父母或者子女常年在外奔波,村子里只剩下留守儿童和老人。有些村户全家福上的家庭成员一直没有完整过。

  杨董清决定,找到这10年间拍摄上有“缺憾”的全家福,带着留守儿童和老人,到他们家人务工的城市团聚,拍摄一张完整的全家福。作为计划中的第一户人家,他选择了子女在上海打工的保山施甸布朗族张朝魏老人一家。从保山到上海,这次全家福的拍摄行动也被他取名为“山海计划”。刚好各取两座城市中的一个字,也意味着,“爱若隔山海,山海皆可平”。

  1月24日,山海计划第一期正式启动。杨董清带着留守的小朋友9岁的阿豪和年近六旬的爷爷奶奶,从云南保山奔赴上海。保山没有直达上海的飞机,他带着他们坐火车到昆明中转。这是阿豪和老人第一次坐动车,第一次坐飞机,也是第一次去往上海与家人团聚。

  1月25日,张朝魏一家身着布朗族的节日盛装,在上海外滩,拍摄了一张跨越2800多公里的全家福。

  

  为了继续梦想 杨董清卖起了烧肉米线

  杨董清获过不少荣誉——“云南省青年五四奖章”“云南省道德模范”“保山青年五四奖章”“2017云南好人”“云南好网民”,也被中央级、省级、市级、区级等全国多家媒体报道过,当“理想”需要“现实”来支撑的时候,他和小伙伴决定创业开个米线店。

  两人筹措了4万块,2023年5月在保山市建设路找了个2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卖起了滇三剁烧肉米线,凭借真材实料和好味道,小店一开就火。同年12月昆明店落户同仁街1号。

  杨董清万万没想到,这个小店能火到如此地步,一年时间,云南已有27个门店,贵州首店也在筹备当中,“品牌营销、线上推广、产品标准化、物流配送、供应链管理,每天要学习的新知识一大堆。”尽管忙得团团转,但“山海计划”不会搁浅,杨董清说计划每年回访5至8家村民,不再是简单的一幅照片,而会通过图片、文字、视频等方式来记录一家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