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时报数字报 > 2024-02-28 >A02
时评
从影视作品里学习专业问题可能产生误区
     发布时间:2024-02-28
字体大小

  春节期间上映的电影《第二十条》引发热议。“正当防卫”这么严肃的话题以贺岁片的方式出现,刑事题材娱乐化表达,电影艺术家表现出了强大的对把控能力的自信。

  三条线索并行,三个故事缠绕,小人物在“从来如此,便对吗”的纠结中完成了维护公平正义的思考。从电影作品的角度看,算是近期口碑较好的国产影片。只是,这么专业的问题用电影形式表现,虽然提升了公众对一个法律问题的认知和思考,但很多民众有可能将电影中的表达当作现实,将复杂的法律问题简单化、理想化,这令人担心。在影视作品中表现专业知识,把专业问题当常识普及,可能误导公众,进而使大众在遇上类似的法律问题时,以电影中的标准来判断是非。这是需要避免的一个误区。

  从“见义勇为”到“正当防卫”等的一系列法律问题,一直是社会的热点,因为这涉及“仗义执言”“除暴安良”“打抱不平”等中国人推崇的美德和品行。同时,“正当防卫”“防卫过当”等法律条文与这些行为产生了一定的“不匹配”,是司法实践中争论的重要内容。于欢辱母案和昆山反杀案在全社会引起的热度,体现了民众对此类案件的深切关注。很多法律人士的看法是:于欢和昆山案极端典型,并不代表大量涉及防卫案件的惯常形态,大部分此类案件案情非常微妙,并不存在一个非白即黑的明显界限,很多时候专业人士都感觉非常烧脑。

  正当防卫当然是无罪的,但现实生活中,在当事人身处被侵害的特定紧急情景下,如何判断侵害程度和防卫限度根本没有余地思索,彼时的反应基本上出于本能和应激,大概率不是行为人理智的结果,具有极强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其行为性质更多的是司法人员基于案发时的诸多主客观等要素的事后综合裁判。因此,对于这类特定时空下公众可能涉法涉刑的事宜,应该怎么处置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不宜模式化、预设性地公开倡导或者抑止。企图通过一部电影引导公众对此做出恰当选择的思维,显然过于理想化、简单化。

  大众朴素的是非观是法律最重要的渊源之一,但大众毕竟不是立法者,不是执法者,更不能当试法者,分辨能力有限,如果把艰深的专业问题当常识普及并以喜剧形式演绎,进而误导公众的认知和行为,这个结局极有可能是一场悲剧。例如对正当防卫的概念和适用性误判,会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滥用、误用防卫手段,把一些民事纠纷和治安案件上升成为刑事案件,产生画虎不成反类犬的乌龙,伤人误己。

  《第二十条》界定为喜剧,以一个“大团圆”的结局迎合观众的口味,似乎无可厚非,但可能会误导公众的认知和行为。很多观众会以为有关法条已完成了修改,司法实践已冲破了困境,以后遇上类似的案例就会顺利地实现公平与正义。文艺作品童话般的结局,经常会给人们带来虚幻的认知定式。所以,对文艺作品中表现的内容和知识只能当个乐子,专业的知识要通过专业的渠道和载体来学习,沉迷于影视作品的魅力时,请别忘了这一点。

  右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