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大数据有针对性的推送,还是网络上的内容本就如此,春节期间,笔者接收到的信息中,“人在窘途”的事件占据了绝对的热门:春节前,湖北湖南等地的冰雪灾害,让大量回家的人长时间困在冰天雪地的公路上,引起全国人民的关注。假期中,海南“天价机票”引发无数网民讨伐。因为不能在高速公路免费的最后一刻及时通过收费站引发的纠纷,也被炒上了热搜。在朋友圈里,大家分享的内容也多是路途中的堵车情况,好像出行被堵才是春节假期最值得被关注的事,而美丽的风景和家人的团聚反倒不值得一晒。
“人在窘途”在春节假期不少见,毕竟,这样短时间内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达到90亿人次的大迁徙,拥堵避免不了。但是,既然“窘途”是一种可预期的大概率事件,就需要公众有更周密的出行计划和心理准备,因受堵而在社交媒体上肆意发泄情绪、出言不逊甚至行为不当,只能是自寻烦恼,于己于人都不利,徒增社会的焦虑。
“春运”一词出现已有数十年。改革开放之初,人口流动限制放宽,人们纷纷离开家乡,去远方追寻更美好的生活,每年春节前后,人们集中回乡、返程,加之当时的交通条件限制,拥堵不可避免。2010年,电影《人在囧途》将春节出行困难的情景做了戏剧化的表现,春运的窘态成为了人们熟悉的故事。
但要看到,40年来,随着高铁、民航、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相比当时的艰辛,中国人的春节回家路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笔者查到,国新办在“2020年春运形势和工作安排”发布会上,曾发布过如下数据:2019年全国新投运的铁路里程达到8489公里,其中高铁里程达到5474公里,很多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外出务工人员集中的地区都通了高铁;2019年新改建、扩建的公路33万公里,多条骨干高速改扩建完成通车;全国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上了硬化路。时隔4年,今年笔者虽然没查到权威的数据,但从直观感受上,每个人都会承认,全国的道路交通发展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从硬件上看,今年春运的“人在窘途”,显然不是基础设施落后导致的。
今年春节期间遭遇的“窘途”情况看似特别严重,一个重要原因是经历3年疫情之后广大群众的“报复式消费”“报复式出行”。从这个角度来说,一味抱怨有些没有道理——对于这场潮汐式的人群大迁徙,某种意义上讲,每个出行者都是“添堵”的一分子,不分析原因和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法,遇事就骂政府、骂他人的“撒娇心态”并不可取。
此外,还有一个因素也不能忽略,那就是网络的放大作用——春运拥堵确实是事实,但网络上叫骂的人多了,大家就感觉更堵了。
公众通过网络,及时地反映现实问题,引起政府部门和社会的关注重视,最终解决问题,这是网络社会的好处和福利。但是,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公民,不能科学地预判形势、合理地制定出行计划和做好心理准备,整个假期都在网络上宣泄对“人在窘途”的不满,其实没什么意义。毕竟,“春节大迁徙”本来是一次家人团聚的美好奔赴、一次趁着长假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的悠长旅程,一定有更多更美好的内容值得我们去记录和表达。
右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