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时报数字报 > 2024-01-26 >A02
时评
文学的生长,不靠流量靠质量
     发布时间:2024-01-26
字体大小

  

  4个小时,卖出8.26万套99.2万册,成交金额1785万元;累计观看人数895万人次,最高同时在线70多万人,获得上亿次点赞……

  1月23日晚上,一场“现象级”的网络直播带货活动,在当红主播董宇辉的抖音直播间举行。这次带货直播受人瞩目,不光是因为出现在直播间里的俞敏洪、董宇辉等热点人物,更因为主打产品只有一个:《人民文学》杂志。杂志主编、两位知名作家与主播一起出现在这场直播活动中,以“我的文学之路”为主题,一方面探讨文学在今天的现状和作用,另一方面推介《人民文学》这份已有75年办刊历史的国家级文学杂志。

  当下,网络带货直播并不稀奇,即使是当红头部主播出镜,也不是每次都能吸引大量关注,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这次活动之所以如此受人关注,主要还是因为“文学”在网络直播间的现身。人们好奇的是,一份“曲高和寡”的严肃文学刊物进了主打粉丝经济、重视流量的网络直播间,能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以及在习惯了网络化、碎片化阅读的移动互联时代,一份全年订阅价为216元的实体文学刊物到底还有多少人感兴趣。

  这场直播的结果是戏剧化的:仅仅几个小时,主播的销量就超过了该杂志一年的发行量。从统计数字看,直播取得的效果令人惊叹,有媒体称其为“创造了文学界与传播界的历史”。虽然从成交金额上看,1785万元距董宇辉直播的最佳销售纪录还差得很远;但作为一份严肃文学刊物,与网络直播带货的结合能有如此成绩,已实属难得。有人认为这是“文学杂志的读者还在,关键在于如何让他们与文学重逢”;有人看到的是粉丝经济的巨大吸金效果,“年轻人与文学期刊通过网络直播有了新交集”;也有人感慨“需要依附网络才能有效传播,意味着严肃文学已经没落”。

  网络主播为文学刊物带货,当然是一件好事。作为一种商品,文学刊物理应通过各种渠道寻找消费者,从而扩大发行量,把刊物办下去,继续维持严肃文学的生长发育;作为文学作品的载体、提供高质量精神食粮的出版物,文学刊物应该设法通过各种渠道与受众产生连接,扩大自身影响力,让更多人知道、了解这片文学的天地、文化的空间。之所以说这次为《人民文学》的带货是“现象级”的,正是因为它引起了超过商业范畴的讨论。在直播间里下订单的人,真的是文学爱好者吗?还是只冲着有流量的名人而来?他们是为自己订阅,还是为老一辈的读者订阅?其他文学刊物能否重现这样的订阅量?在深度阅读越来越“罕见”的网络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学?

  有一件事可以确定:即便进入网络时代,文学的影子也无处不在。人们品味和引用各种名言金句,复诵各类名篇,转发和传阅各种好文章,对优美文字和杰出作品的欣赏和追求从来没有停止过。文学的生长,靠的不是流量,而是质量。即使是在人来人往的网络直播间里,观众们也会留意到一些主播说的有文学素养、有文字之美的话——“青春岁月里,我们曾以文学为名义相聚一堂,欢声笑语。后来,我们都感受到了文学的恩惠,生命得以被照亮。”

  看,这就是文学的闪光。无论它是在纸上,还是在屏幕上。

  陈唯一